“憑寄還鄉夢,殷勤入故園。”故鄉,在每一個人心中都是一個動聽的故事,講也講不完,道也道不盡。穿行在田野中,流連在竹海里,跳躍于溪水中,這一切都會凝結成那割舍不斷的故鄉情。
在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之際,中國青年報·中青在線聯合相關機構共同推出《我和我的家鄉》歌曲聯唱活動,第七期青年主持人杜海濤、吳昕將帶大家走進沈陽,感受這份對黑土地的眷戀之情。
聽一聲家鄉話,品一道家鄉味,心中的那座城與那群人,似乎更清晰可見了。
“月兒明,風兒靜,樹葉兒遮窗欞……”一支《搖籃曲》,唱醉了多少母親的心,唱圓了多少孩子的夢;一支《搖籃曲》,吟唱了50多個春秋,唱遍了祖國大江南北。
6月30日,由青年主持人杜海濤、吳昕演繹的《搖籃曲》正式上線。這首歌,對于大部分東北孩子來說,旋律已經深深刻在記憶中了。
小的時候,就是在媽媽懷中被輕輕搖著,耳邊再聽著媽媽哼唱的《搖籃曲》,進入了一個又一個恬靜的夢鄉,做了一個又一個甜美的夢。
《搖籃曲》原名《月兒明 風兒靜》,是東北地區廣泛流傳的一首東北民歌,起源于遼寧南部海城、蓋州一代的民間小調。
東北的地域文化很特別,有個膾炙人口的東北“四大怪” ,至今風靡各地:窗戶紙糊在外,姑娘叼著大煙袋,養活孩子吊起來,反穿皮襖毛朝外。
這個“養活孩子吊起來”講的就是睡覺的時候,都要把孩子放到一個船一樣的“悠車”里。而這個“悠車”要吊在房檁或棚桿上。
在當時的年代,農村婦女孩子多,所以除了家務活,給孩子做的針線活兒也多。她們就把孩子放在“悠車”里,一邊悠著,一邊做針線活兒,嘴里還要哼著搖籃曲,孩子在均勻的律動中很快就能入睡。
一首搖籃曲,哼來了燕飛蟈蟈叫,哼來了屋外天上白云飄,更是哼來了屋里寶貝兒入夢鄉,這一幕幕勾勒出了一幅幸福、和諧的素描。
如今,《搖籃曲》對于許多人來說,不僅是兒時的一首催眠曲,更是一種故鄉的情結和故鄉的縮影。
是啊,當我們長大后,再聽到這首平靜徐緩、優美抒情的搖籃曲,就好像能感受到幼時母親懷里的溫度,還會想起小腳丫踩過的那片名為家鄉的土地。
而這些,往往也能夠觸摸到成年人內心的柔軟之處,讓人們從喧囂浮躁的現實世界暫時解脫,在恬靜親切的旋律中得到慰藉。
“我就是聽著這首極富東北風韻的搖籃曲長大的,直到現在,我還會時常在視頻里要媽媽再唱給我聽。”對遠赴他鄉求學的任俊來說,當年這首伴他入眠的歌曲,而今,卻總是令他若有所思,成了能夠濕潤他眼眸的旋律。
這不僅僅是一份思鄉的情懷在里面,更多的,是這個黑土地上長大的孩子在這首搖籃曲里寄托了自己心中的抱負。
“月兒那個明,風兒那個靜,搖籃輕擺動,娘的寶寶,閉上眼睛,睡了那個,睡在夢中……”
閉上眼睛,再讓這熟悉的旋律伴你入夢一次。在夢中,你看到了在蒼涼寥廓、鋪滿大雪的東北大地上,冒著炊煙、燒著一方熱炕的小房子;又似乎感受到了母親輕輕拍在被褥上的手和身上熟悉的味道……
這怎能讓人不起鄉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