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北京賽區,國家速滑館22條“冰絲帶”在北京奧林匹克公園飛舞飄揚,52歲首都體育館舊貌換新顏,“水立方”變身“冰立方”迎接前來體驗冰壺的市民;在延慶賽區,國家雪車雪橇中心1.9公里的賽道好似一條“巨龍”蓄勢待發,國家高山滑雪中心運行的索道和纜車仿佛躍動的曲譜,正在演奏冬奧序曲······
從北京冬奧建設鳴槍起跑,到全面推進、攻堅突破,經過3年多的建設,如今,北京市負責籌建的北京賽區和延慶賽區競賽場館全部完成并對外亮相,“綠色、共享、開放、廉潔”的申奧承諾也正在一項項高效兌現。
關鍵詞:智慧建造
高科技織就冰絲帶“天幕”
北京賽區將承擔冬奧會和冬殘奧會全部冰上項目和滑雪大跳臺的比賽,涉及場館及配套設施工程共計22項,包括新建場館4項,被譽為“冰絲帶”的國家速滑館就是其中的標志性競賽場館。
步入國家速滑館,一眼望去,藍色的墻面和深藍、淺藍色交替的座位互相呼應,抬頭一看,是一塊馬鞍形“天幕”,而腳底,約1.2萬平方米的水泥地面平整呈現在面前。
國家速滑館采用的雙曲面馬鞍形單層索網結構屋面設計,不僅規模創下了世界體育館之最,最大優勢是能夠極大地節約材料,用鋼量僅為傳統屋面的四分之一。建設團隊將這張索網稱為“天幕”,而屋面索網施工的過程好似“編織天幕”。
北京城建集團國家速滑館工程總承包部項目經理李少華解釋,簡單來說,就好像有一個巨大的羽毛球拍“繃”在了場館的上方,只不過這個球拍不是由樹脂纖維而是由粗大的鋼索編織而成,不是平面而是馬鞍形,類似一個“薯片形”。在這個兩萬平方米的空間內,“天幕”施工難度可想而知。
李少華介紹,他們通過49對承重索和30對穩定索編織成長跨198米、短跨124米的索網狀屋面,再鋪設1080塊4米×4米單元屋面板組裝而成。由于索網屋面的空間形態非常復雜,張拉以后每一個“方格”空間形態都不一樣,因此填充的每一塊單元體尺寸也不同,需要通過實測得到數據后再進行加工定制。
而這背后,離不開建筑數字信息BIM系統,“智慧建造”被廣泛應用。“冰絲帶”上至8500噸的鋼結構,下到每一塊形狀各異的幕墻玻璃、弧度各異的看臺,都實現了數字化,在工廠進行精密生產和預制,在現場精準拼裝。因此,建設速度、建設質量成倍提升。
雪車雪橇項目申請專利133件
同樣,在延慶賽區,新技術、新材料被大量運用到冬奧建設。雪車雪橇項目被譽為冰雪運動中的“F1”,實際上全世界的賽道也僅有16條,這個賽道是一個半U型混凝土澆筑結構,混凝土里預埋誤差不能超過5毫米的冷凝管,通過在表面制冰最終形成賽道。看似并不復雜,但1.9公里長的賽道澆筑要一氣呵成,一次成型很難。16個各種彎度、各種落差交織在一起,高速賽道需要達到毫米級的精準度,難上加難。
是高薪聘請國外專業團隊,省心省力,還是通過冬奧建設,勞心勞力,把這門技術“學到手”?“我們最終下決心選擇了后者。”北京北控京奧建設有限公司副總經理夏魏回憶,他們從1000名工人中經過20輪選拔選出了25名工人作為混凝土噴射手。大家像運動員一樣,每天工作之余健身鍛煉,提高自己的體力、耐力,大家在一個模擬賽道段上冬練三九、夏練三伏,從一個人一次只能堅持5分鐘,到半小時以上。
從練習到實戰,三位混凝土噴射手在一個個賽道中進行現場噴射,他們一人端著噴射槍的后座,一人打著照明燈,一人進行著噴射,密不透風的藍色“大棚”,空氣透著悶熱,而噴射手們卻需要在里面待上至少20小時。最終,1.9公里的賽道一次性噴射澆筑完成,一次性通過了國際組織的認證,中國第一條雪車雪橇賽道也正式亮相。目前,該項工程已申請專利133件,已受理、授權105件。
正是這一項項的“智慧建造”和自主創新技術,成為“冬奧速度”背后不竭的動力。
關鍵詞:綠色辦奧
首次大規模使用環保制冷劑
北京冬奧建設中,綠色辦奧理念貫穿始終。國家速滑館、首都體育館等一大批新建和改造場館,在冬奧會歷史上更是首次大規模采用更環保的二氧化碳制冷劑進行制冰,”最美的冰“、”最快的冰“將逐一對外亮相。
2020年11月11日,北京冬奧會第一塊二氧化碳跨臨界直冷制冰冰面的首都體育館誕生。這項技術是目前世界上最先進、最環保的制冰技術,碳排放趨近于零。相比較傳統方式效能提升30%,而且制冷非常均勻,不會出現各個部位溫度不一樣的情況,冰面溫差控制在0.5度以內。
如何解決二氧化碳在20℃以上不制冷的問題,使得這套制冷系統在夏天也能正常工作?承接制冰工作的艾斯特公司副總經理王博告訴記者,制冷管道盤踞在混凝土層中,制冷管之間的焊接非常關鍵,一旦出現縫隙導致冰面溫度不均勻,將會影響整個冰面。“冰面在冰板層上進行制冰,混凝土冰板層這一工序尤為重要。用二氧化碳制冰其實就像做一塊切糕,制冰師要按照順序依次料理每一層物質,加熱層,保暖層、鋼架支撐、混凝土層、最上面是冰面層,每個環節都不容閃失。”
值得一提的是,運用二氧化碳制冷劑進行制冷,過程中產生的余熱還可以進行回收利用,比如首都體育館每年可以節省100多萬度電,極大地提升了場館的綠色屬性;國家速滑館即將亮相的“最快的冰”把場館制冷產生的余熱用于運動員生活熱水、融冰池融冰、冰面維護澆冰等,一年可節省200萬度電。
北京賽區的15塊冰面,均呈現出綠色環保屬性。市重大項目辦城區場館建設處處長黃暉介紹,15塊冰面中有7塊采用了清潔、低碳的二氧化碳跨臨界直冷制冰技術,僅首體園區就有包括首體、“冰壇”在內的4塊冰面采用二氧化碳跨臨界制冷系統,除竭力打造“最美的冰”之外,還成為了二氧化碳制冰最集中的區域。
風電、光伏電能用于冬奧會
此外,這15塊冰面全部使用綠色清潔電能進行制冰。隨著今年6月世界首條50萬伏張北柔性直流輸變電工程投用,來自張家口的風電、光伏電能等綠色清潔電能正式進入北京,北京賽區所有競賽場館今冬開始利用綠色電能開展建設、運行,成為奧運歷史上第一次全部使用綠色清潔電力的奧運會。
“綠色”,還明顯體現在延慶賽區場館建設中。延慶賽區是一個100%使用風電、太陽能電力的綠色清潔能源賽區,是一個水資源全部實現自我收集利用,全部凈化再利用的“海綿型賽區”。它還是一個“生態賽區”,賽區建筑施工表面的原生土全部收集,建設完工后全部原土覆蓋,所有珍貴樹木全部就地、遷地保護,所有施工面全部進行生態修復。
為踐行綠色辦奧理念,一大批環保專家踏遍青山,用兩年時間為延慶賽區制定出54項環保考核指標。山區搞建設,建設者想出了很多妙招。碎石用鋼筋籠精心拼裝成“石籠墻”,大量用于配套建筑建筑墻體。石籠墻、木屋頂,既節省了材料,又讓延慶山區村居特色油然而生。建設者還專門制作了蜂巢格室,用可以自然降解的蜂巢格室,將混有原來山區草根、草種的原土固定。
僅用了一年多的時間,原有裸露的賽道就有恢復了小海陀原有的一片生機。今年春天,延慶賽區生態修復將全部完成。
關鍵詞:可持續
場館具備可夏、冬季轉換的“兩棲”能力
“可持續、可利用、可收益”已經成為現今奧林匹克運動發展的一個重要命題。北京冬奧場館建設正是遵循著這一理念。北京賽區除新建國家速滑館和首鋼滑雪大跳臺中心兩個比賽場館外,其他比賽場館全部利用2008年奧運會遺產,而且所有競賽場館全部擁有夏季、冬季項目場地自由轉換的“兩棲”能力。
52歲的首都體育館曾是2008年北京奧運會的排球主賽場,它將再次“出征”,在冬奧會時承擔短道速滑和花樣滑冰兩項比賽任務。
“北京冬奧建設不大拆大建、不貪大求洋。”市重大項目辦副主任丁建明直言。比如首體改造工程,就是從傳承保護角度出發,不對外觀做大的改變,甚至對南門入口臺階上的老石材進行保留,場館的外立面遵循修舊如舊的原則,延續使用之前的仿石涂料。同時,堅持保護性拆除和修復,在結構性拆除過程中,項目部采用靜力拆除技術,舍棄大型拆除機械,而選用水鉆、繩鋸等震動性較小的工具,以減少對老場館結構的擾動。
奧運遺產傳承形成“北京方案”
前不久,“水立方”比賽大廳完成第二次“變身”,成為世界首個“水冰轉換”場館,“五棵松”完成“冰籃轉換”,達到國際一流。既有場館的可持續利用,冬季、夏季運動快速轉換模式,為奧運遺產成為值得傳承、造福人民的永久資產提供了一個“北京方案”。
北京冬奧會還創新性地形成了一種場館建設PPP模式,積極吸引社會優質資本、優質企業投身冬奧會建設、運營,并確定了冬奧會后幾十年服務冰雪、服務大眾的經營定位,形成了可持續、可復制的新模式。比如國家速滑館未來30年的經營和為群眾性冰雪運動服務的目標被以法律文件形式確定下來。
“冰絲帶”這一模式已經在北京賽區、延慶賽區得到復制。首鋼滑雪大跳臺將作為冬奧會標志性景觀旅游景點和休閑健身活動場地,變成服務大眾的體育主題公園。賽道在建設時就預留了出水口,大跳臺不僅可以滑雪,未來還可以根據需求改造成滑水、滑草等更多項目。“雙奧場館”國家游泳中心南廣場即將建成“冰立方”南廣場冰上運動中心,將作為冬奧會的永久性遺產全年面對市民開放,作為公眾體驗中心,助推冰壺、冰球等冰上運動的普及和發展。
延慶賽區在設計、建設之初也充分考慮到賽后利用。市重大辦副主任于德泉介紹,賽場不光在賽后成為國家隊和國內外專業隊伍的訓練基地,還將向外延伸建設多處大眾滑雪道,并開發專門的大眾體驗賽道,打造山地體育休閑公園和戶外運動體驗基地,使整個賽區既成為重大賽事舉辦地,也成為大眾滑雪中心。
同時,小海陀山所在的延慶區張山營鎮西大莊科村將建設一個大眾滑雪場,以中級和初級道為主,毗鄰賽區的西大莊科村開始舊村改建,原有村落將提升改造為服務冰雪運動的特色山村。
冬奧建設進展
2021年冬奧工程全面收官
由北京市負責組織建設的北京賽區、延慶賽區冬奧會工程共計57項。截至目前,已開工建設55項、完工48項、在施7項。兩大賽區共有8個競賽場館實現完工。
2021年,北京將狠抓施工進度,確保完成全部場館和配套基礎設施建設,推進冬奧工程全面收官。屆時,承擔冬奧會和冬殘奧會開閉幕式場地的國家體育場“鳥巢”將改造完工,作為主新聞中心和國際廣播中心的國家會議中心二期主體部分將完成,奧林匹克接待中心、北京頒獎廣場兩個臨時建筑也將完工。
同時,市重大項目辦將聚焦測試賽等賽時使用要求,與冬奧組委、屬地政府、賽事組委會加強調度、無縫對接,確保場館和配套設施按時就緒。
完工的8個競賽場館
北京賽區:國家速滑館、國家游泳中心、國家體育館、首都體育館、五棵松體育館和首鋼滑雪大跳臺
延慶賽區:國家高山滑雪中心和國家雪車雪橇中心